世道低迷下这5家国有地产公司也难逃厄运
央国企、民企、混合所有制企业,这是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参与者的基本格局。
不过,近两年的行业调整使很多民营房企大伤元气,有的更是进行了破产重组。
而国有地产企业似乎凭借着股东背景、资金充裕、稳健经营等相对利好因素,赶上了一波红利。
但是,随着今年中报季的展开,艳姐发现部分国有地产企业也陷入了困境,业绩亏损、遭立案调查、高杠杆运营等利空因素纷纷席卷而来。
在目前地产深度调整的背景下,无论民企还是国企都难逃一劫。
房企今年上半年业绩都已经公布完毕了。
在这些房企中,艳姐发现有部分国有房地产企业似乎陷入了经营困局,业绩亏损、股东减持、调整组织架构、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利空消息层出不穷。
比如,中华企业亏损1.07亿元,格力地产绩亏损2.12亿元,华远地产亏损5.12亿元,首开股份亏损更是高达19.06亿元。
对于亏损的局面,首开股份就表示,上半年除北京之外,部分城市去化不甚理想,目前累计签约销售面积较低。
中华企业则对镇江回龙山庄和镇江檀悦名居计提减值准备,合计0.68亿元,导致归母净利润相应减少。
同时,在业绩亏损之余,有些国企还面临股东减持的不利局面。
华远地产在7月28日公告,股东京泰投资以集中竞价的方式减持公司股份1059万股。本次减持完成后,京泰投资不再是公司持股5%以上股东。
如光明地产在7月中旬曾公告,拟设立资金财务部,撤销金融管理部、财务部,原金融管理部、财务部所有相应职责归属资金财务部管理。
这样的变动说明,光明地产在组织架构方面进行了精简,但是否涉及人员的变动我们不得而知。
更有甚者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,而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,如首开和格力。
通过上述这些例子,我们可以发现,这些国有房地产企业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营困境。
那么,一向被认为稳健经营的国企,为什么也陷入了经营低迷的态势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还是要从行业运行、公司本身经营、战略转型等方面来寻找原因。
事实上,近两年来各大房企日子都不好过。
无论民营房企还是国有房企,都面临着市场需求下滑的不利因素掣肘。
2022年,中国房地产销售面积13.58亿平方米,同比下滑24.3%;销售金额13.33万亿元,同比下降26.7%;房地产开发投资约13.29万亿元,比上年下降10.0%。
两成的降幅说明曾经狂热的房地产市场在2022年冷却了。
到了2023年,市场依然没有实质性好转。
克而瑞数据显示,1-8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7524.7亿元,同比降低8.5%。
虽然管理层一直在释放利好,但市场需求仍处在低位,行业复苏任重道远。反应到房企销售上,自然是数据的低迷。
从艳姐整理的数据看,首开、华远、光明、格力这四家房企的销售金额在2022年均出现较大下降。
销售金额的下滑进一步导致上述房企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萎靡。
例如,格力地产在2022年报中曾披露净利润亏损26.84亿元,原因主要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。
不过,在今年7月18日,格力地产宣布对前期会计差错更正。
这一变动导致公司2018-2021年净利润有所减少,尤其是2022年净利润反而增加了6.26亿元。
但即便做了更正,2022年格力地产亏损金额仍然超20亿元。
今年上半年受行业低迷拖累,格力地产依旧亏损逾2亿元。
至于亏损的原因,艳姐翻遍中报也没有找到公司的具体解释。
只是在9月6日的业绩会上,董事长陈辉表示,上半年公司现金流得到显著改善、资产负债结构正不断优化、项目销售去化加快,下半年力争业绩逐步回暖。
又如华远地产,2022年亏损更是超过38亿元,这是上市以来蕞惨淡的成绩。
因疫情影响延续、房地产市场需求受到冲击,公司调整策略加大去化力度,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,且部分项目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,故计提减值准备。
另外,根据华远地产年报披露,2019年公司计划土地储备支出约100亿元,2020年、2021年土地支出降为约80亿元,2022年公司进一步降为40亿元。
在2016-2019年行业上行期时,华远地产时任董事长的杜凤超就表示要力争实现500亿的销售规模。
但事与愿违,华远地产销售额在2020年达到了231亿元的高峰后,便直线年上半年,华远地产依然没有扭亏,挣扎于泥潭之中。
这几家国企地产公司也是高杠杆运营的典型。
2020年8月,住建部、央行召开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,形成了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。
净负债率超标蕞为严重,均高达150%以上,现金短债比也远低于1倍。
所以,在踩线后,无论是民营房企还是国有房企,大家都在努力降杠杆。
挡房企,首开股份剔除资产负债率和净负债率两项未达标。而光明地产、华远地产、格力地产则没有披露今年的数据。
转型失败也是国有房企面临的又一难题。
说到转型失败,格力地产可谓是蕞具代表性的。
格力地产就抛出了收购珠海免税100%股权计划,
2022年底,格力地产完成董事会、监事会换届选举后,宣布重启收购珠海免税,并在今年4月获上交所受理。
格力地产再次向上交所申请中止重组。
当前,很多人普遍认为央国企经营稳健、股东实力强、资金充裕,发生暴雷的概率相对较低。
地产业务毛利率下滑了6.2个百分点至18.22%。如此惨淡业绩之下,公司给出的解释是:部分项目的去化速度未及预期,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带来部分价值折损,联营公司亏损导致投资收益减少。
泥沙俱下之下或许没有人能够逃离。

产业招商/厂房土地租售:400 0123 021
或微信/手机:13524678515; 13564686846; 13391219793
请说明您的需求、用途、税收、公司、联系人、手机号,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。
长按/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
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